「港大百周年傑出中國學者計劃」專題演講 鍾南山教授:從SARS、MERS到Zika ─ 如何走過抗疫之路﹖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於今日(6月15日)舉辦專題演講,由港大「百週年傑出中國學者」(2015/16年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學院醫學教授、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教授主講,與超過300名嘉賓分享他的抗疫之路。
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大爆發期間,鍾教授親自率領團隊,統籌中國廣東省的非典防治工作;他行動迅速、果斷英明、臨危不亂,尤以高透明度、無所畏懼的專業態度來指揮團隊阻止疫情蔓延而最為人所稱頌。隨後數年,鍾教授繼續站在抗疫的最前沿,帶領他的團隊共抗致命性高的禽流感H5N1、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和禽流感H7N9等。鍾教授對推動呼吸道醫學科的貢獻備受推崇和肯定;而在中國和國際上的傳染病控制和呼吸內科範疇,鍾教授同樣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專家。
鍾教授回顧過去數十載,既有導致非典型肺炎及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冠狀病毒;也有禽流感病毒和豬流感病毒;以至近期伊波拉病毒等各類病毒肆虐,奪去了世界各地數以千計民眾寶貴的生命。鍾教授明言:「能夠及早確診和偵測這些新興的病原體是有效抵抗病毒和疫症爆發的關鍵。早在2003年,我們花了139日來識別引致非典型肺炎的冠狀病毒;而在2013年爆發的H7N9流感病毒,我們只用了37日來確定。這證明過去的十年檢測新興病原體的速度有顯著進步」。鍾教授強調,能夠及早確診、檢測及隔離傳播性疾病的帶菌者,尤其是屬於跨越地域或從外地引入的個案,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及寨卡病毒等,是控制疫情傳播的最有效的方法。
對於可人傳人的病毒(例如非典型肺炎、H1N1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等冠狀病毒),鍾教授重申,隔離患者和為醫務人員提供全面的保護衣物及措施是遏止制病毒擴散的重要元素。鍾教授續道:「正因為我們沒有輕視任何一個防控細節;所以,即使去年一名感染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的南韓人在中國留院達一個月,我們的醫護人員也沒有受其感染」。
鍾教授指出,停止與活家禽和蚊子(白紋伊蚊)接觸可減低經由感染家禽和蚊子作傳播媒體而散播病毒的風險。鍾教授闡釋:「早在2004年,廣東省禁止銷售野生動物之措施已證實能有效預防非典型肺炎重臨; H7N9疫情爆發期間,家禽業界願意改變傳統運作模式,採取中央飼養和屠宰,才可使H7N9感染率大大降低」。 鍾教授又認同香港特區政府的舉措─當近期在活家禽市場收集的家禽糞便樣本發現帶有H7N9病毒而暫停售賣活家禽數天,是一個審慎及負責任的公共衞生措施,這絕對有效防止和控制致命病毒的傳播。
除了做好感染防控工作和使家禽業界改變傳統運作模式,另有兩個重要措施可阻止病毒傳播。鍾教授表示:「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新興傳染病的最好方法。在2009年,約有100萬人次接受了H1N1疫苗接種,這已證明接種疫苗是最有效抵抗致命病毒的工具」。鍾教授最後談到,當代西方醫療模式講求四『P』,其中一個是指『Participation』,即『參與』,是政府、醫療專業人員和人民在共同抵禦新興傳染病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原素。鍾教授補充:「當正與疫症抗爭時,若政府和大眾媒體能如實對外公佈相關進展,以減低公眾的恐懼及維持信息的透明度,則大大加強彼此抗戰籌碼。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於2014年10月獲世界衞生組織委任為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是港大第一所獲世衞委任為合作中心的學術部門。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興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傳媒查詢
如有垂詢,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周小姐(電話:3917 9139)。
Professor Zhong Nan-shan, Directo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piratory Disease.
Professor Peter Mathieson, President &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ents a souvenir to Professor 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