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香港對全球公共衞生發展之影響 (Chinese only)
Andrew Thomas Park 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講師
談到全球公共衞生,許多人會即時想起世界衞生組織。這總部位於瑞士的國際機構,看似與我們相距甚遠,但其實香港這城市和港大醫學院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對全球公共衞生的發展一直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世衛也有頗深的歷史淵源。
港大醫學院前身、香港華人西醫書院由白文信醫生等人在1887年創立。白文信醫生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他的研究對全球防範瘧疾傳播意義重大;而華人西醫書院亦培育了港大首位華人教授——王寵益教授,其有關結核病的多篇論文獲得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刊登,唯不幸於工作期間染病去世。王教授對科研及公共衞生的貢獻,成為日後眾多醫研學者之楷模。
早於上世紀20年代,香港已與内地及海外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聯繫。以1926年於上海成立的雷氏德醫學研究院為例,該處匯聚國内外知名的生物醫學與流行病學專家,其中R.C. Robertson教授於1939年到港大任教之前,曾於國際聯盟衞生組織(即世界衞生組織前身)工作,並在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服務,提供流行病學及健康醫療輔助。
港大醫學院培育了不少對全球公共衞生影響深遠的華人學者,施正信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於1950年出任港大首位社會醫學講座教授,兩年後獲世衞聘任為社會及職業衞生組醫官,及後於1960年代加入中國衞生部,對國內醫療發展和教育貢獻良多。
到了本世紀初,香港公共衞生專家陳馮富珍女士於2007年正式擔任世衞總幹事一職,就任期間致力推動香港與全球公共衞生機構之聯繫。時至今日,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以及港大與世衞學者在促進全球健康的研究與教育方面,多年來的合作已取得豐碩的成果。相信未來香港將有更多科研專才加入公共衞生的行列,為守護全球健康作出貢獻。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4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