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香港如何在未採取完全封城的情況下 成功守住第一波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Print

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起完全封城,採取對社會和經濟損害較小防疫措施(包括病毒檢測、接觸者追踪及人口行為變化)可有效控制2019冠狀病毒病

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香港採取了比大多數國家較寬鬆的防疫措施,似乎已暫時阻止了2019冠狀病毒病於本地大型爆發。這些措施包括邊境出入限制、隔離和檢疫確診人士及其密切接觸者,以及適度保持社交距離。該項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刺針公共衞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截至2020年3月31日,本港共有715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病例,包括94例無症狀感染者及4宗死亡個案。自1月下旬開始,香港政府不僅對抵港旅客實施嚴格的監控措拖,對本地社區亦採取同樣方針。當局在3月初時每天可檢測約400名門診病人和600名住院病人,同時亦進行廣泛的病例追踪,隔離所有確診者發病前兩天內與其有密切接觸的人士,以及將渡假營地和新建的公共屋苑改作隔離設施。此外,任何來自中國內地及其他受疫情影響地區之抵港人士,都必須於家中或指定隔離設施進行14天強制隔離。政府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市民保持社交距離,包括實施彈性上班安排、學校停課及取消大型公眾活動。

帶領該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高本恩教授表示:「通過迅速實施相應的公共衞生措施,香港的疫情數據顯示,當局無需如中國內地、美國及西歐國家般採取會造成極大干擾的全面封鎖措施,亦可有效遏制2019冠狀病毒病的傳播。其他政府或許可借鑒香港的疫情防控經驗。如果這些措施能持久實施、全民能夠保持對疫情警惕,同時避免市民因疲勞而開始鬆懈,就有可能大大減輕2019冠狀病毒病對當地的影響。」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20年1月下旬至3月31日本港確診病例的數據,以估算病毒每天的傳播速度,即該病毒的即時有效繁殖率(Rt),以及其隨時間變化的趨勢1。為了查證防疫措施是否與減少病毒的隱性傳播有關聯(即社區中受感染卻未被診斷發現的人士),研究人員假設流感和2019冠狀病毒病的傳播方式和效率相似,分析香港所有年齡層的門診病人流感監測數據,以及兒童因流感而住院的數據,作為對2019冠狀病毒病傳播變化的推算。

研究人員亦在1月至3月進行了3次針對本地成年人口的電話問卷調查,訪問年滿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對疫情的取態和行為變化。研究結果顯示疫情改變了香港市民的個人行為。在3月份的最新調查中,有85%的受訪者表示會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99%的受訪者表示出門時會佩戴外科口罩,兩項數據均比1月第一次調查中的75%和61%高。對比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爆發期間的類似調查,當時受訪者的外科口罩使用率為約79%;而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僅有10%的受訪者會佩戴外科口罩。這些行為變化反映出香港市民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擔憂程度。

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自1月下旬實施了保持社交距離的相關措施及市民日常行為亦相應改變後,流感的傳播率出現大幅度下降。流感的即時有效繁殖率(Rt)在停課前兩週估算為1.28,在學校停課時則下降至0.72,即2月份的流感傳播率降低了44%。此跌幅遠高於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因停課而減低了的傳播率(10–15%),亦高於2017–18冬季乙型流感傳播期間因停課而減少的傳播率(16%)。

發表該項研究的合著者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吳蓬博士指出:「今年的流感病毒活躍度比往年同期下跌得更快,顯示了不只是學校停課,其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和市民的防疫行為亦對流感傳播有明顯的額外影響。由於流感和2019冠狀病毒病都是可直接傳播的呼吸道病原體,兩者均具相似的播毒特性,因此這些防疫措施也應該可以減少2019冠狀病毒病在社區的傳播。」

她又表示:「作為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爆發期間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香港比許多其他國家更有條件抵抗及擊退2019冠狀病毒病。當局提高了測試病毒和醫院處理新型呼吸道病原體的能力,同時市民亦具有敏銳的防疫意識,能夠迅速改善個人衞生習慣並保持社交距離,這些都是本港能夠有效防疫的優勢。」

 

即時有效繁殖率為1,代表每個受感染人士可以感染另外一人,並隨著第一位感染者的康復或死亡,第一位感染者會被第二位感染者取替。當即時有效繁殖率低於1時,流行病將會逐漸消失;高於1時即會增長。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高本恩教授,以及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教授領導的團隊進行。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群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傳染病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同時亦為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世衞合作中心)。以守護香港以至周邊地區公共健康為願景,世衞合作中心旨在協調傳染病防控有關研究,為本地及區內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提供教育及培訓。世衞合作中心成員現正致力於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應對工作,並開展了多項有關學術研究計劃。研究團隊製作了網上平台(按此瀏覽網站: https://covid19.sph.hku.hk/),分享與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及提供實據作為公共衞生政策的基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