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非藥物干預措施可在一段時間內大幅縮短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間隔時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非藥物干預措施可在一段時間內大幅縮短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間隔時間(即傳播鏈中某兩個連續病例首發症狀出現的時間間隔)。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中國大連民族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合作進行。團隊透過建立中國內地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傳播對線列表數據庫來分析病毒的間隔時間,發現透過實施干預措施,新型冠狀病毒病的間隔時間可被大幅縮短,當中尤以病例隔離措施最為有效。是項研究發現間隔時間會隨時間變化,這將為評估控制病毒措施的有效程度提供更有力的參考。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間隔時間分佈」是指,傳播鏈中某兩個連續病例首發症狀出現的時間間隔。例如當病人甲感染病人乙時,其間隔時間即指病人甲和病人乙首發症狀的時間差距。分析間隔時間分佈有助估算其他主要流行病學參數,例如即時有效繁殖率(Rt),以預測疾病趨勢和醫療服務需求。過往都有研究估算新型冠狀病毒病在不同地區的間隔時間分佈,結果顯示間隔時間的平均值為3.1天到7.5天。這些早期研究均假設間隔時間的分佈並不會隨時間而改變。
本研究則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病的間隔時間會隨時間變化。於一個月內(2020年1月9日至2020年2月13日),新型冠狀病毒病的平均間隔時間由7.8天大幅縮短至2.6天。間隔時間得以縮短,主要是因為加強了病毒檢測和病例隔離措施,減低了感染病人在發病後期繼續傳播疾病的機會。是項研究建基於1,407對新型冠狀病毒病病例「傳播對」的數據庫,其中677對「傳播對」中感染者和受感染者的首發症狀日期和社交關係。
是項研究成果意味著,實時的間隔時間分佈比傳統的固定間隔時間分佈更能準確估計即時有效繁殖率。研究結果將進一步改善對新型冠狀病毒病傳播動態的評估、未來發病率的預測,以及對防疫措施效果的估算。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Sheikh Taslim Ali博士;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高本恩教授;港大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席(民眾健康)、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教授;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系副研究員王林博士;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傳染病數學建模研究中心;中國大連民族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助理教授許小可博士; 美國奥斯汀德州大學奥斯汀分校整合生物學系副研究員杜占瑋博士;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吳曄教授;及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智能計算通信研究中心進行。
研究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之委託研究基金(項目編號:COVID190118);法國未來投資計劃(Investissements d’Avenir program)及新興傳染病卓越實驗室綜合生物學計劃(the Laboratoire d’Excellence Integrative Biology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program)(項目編號:ANR-10-LABX-62-IBEID); 歐洲研究委員會(項目編號:804744);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及創新計劃(European Union’s Horizon 2020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項目編號:101003589);美國衞生及公共服務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項目編號:U01 GM087719);國土資源部城市土地資源監測與仿真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編號:KF-2019-04-034);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編號:61773091, 11875005, 61976025, 11975025);及劍橋大學新型冠狀病毒病迅速支援研究基金(COVID-19 Rapid Response Grant)資助。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傳染病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同時亦為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世衞合作中心)。以守護香港以至周邊地區公共健康為願景,世衞合作中心旨在協調傳染病防控有關研究,為本地及區內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提供教育及培訓。世衞合作中心成員現正致力於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應對工作,並開展了多項有關學術研究計劃。研究團隊製作了網上平台(按此瀏覽網站: https://covid19.sph.hku.hk/),分享與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及提供實據作為公共衞生政策的基礎。
港大醫學院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資訊更新:
http://www.med.hku.hk/en/covid-19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圖左至右)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Sheikh Taslim Ali博士;港大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席(民眾健康)、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及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席總監高本恩教授;以及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