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  香港第一波和第二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主要由本地超級傳播主導 香港應維持社交距離措施

Print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及國巴斯德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究發現,20201月至4香港2019冠狀病毒COVID-19)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中,超級傳播事件主導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本地的傳播。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隊利用接觸者追數據識別出香港所有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例群組,以此估算超級傳播的程度及相關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超級傳播特別與大型社交聚會相關數香港本地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亦與此相關。除此之外,發現積極隔離已確診病例的所有接觸者能有效切斷本地傳播鏈。張在可靠疫苗推出之前,迅速追及隔離接觸者以防止超級傳播事件發生,這項措施將有效抑制2019冠狀病毒病於本地爆發。

過往由冠狀病毒引發的流行病發現,超級傳播是其中一個共同特性,而2003年在香港其他地區傳播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亦稱「沙士」),也曾出現超級傳播。基於此特性,團隊著手了解超級傳播會否及如何影響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引起「沙士」冠狀病毒一樣,均極具超級傳播潛力。在香港,19%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導致80%的本地傳播個案。超級傳播事件主要在酒吧、廳、婚禮和廟宇等社交場所發生,而非家庭或辦公室。

總括而言,是項研究發現過限制社交場合的人群聚集可減超級傳播發生,此可顯著減少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結果將有助香港和世界各地抑制2019冠狀病毒疫情的相關政策及措施。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博士後研究員Dillon C. Adam博士;助理教授吳蓬博士;專職研究員黃婉婷博士;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曾錦倫博士;港大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眾健康)、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兼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兼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總監高本恩教授;以及法國巴斯德研究中心傳染病數學模型研究中心主管Simon Cauchemez博士進行。

究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究基金之委託究基金(項目編號:COVID190118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參考編號:T11-712/19-N)資助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育及科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究工作在國際間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傳染病病毒的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心理腫瘤學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同時亦為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世衞合作中心)。以守護香港以至周邊地區公共健康為願景,世衞合作中心旨在協調傳染病防控有關研究,為本地及區內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提供教育及培訓。世衞合作中心成員現正致力於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應對工作,並開展了多項有關學術研究計劃。研究團隊製作了上平台(按此瀏覽網站: https://covid19.sph.hku.hk/),分享2019冠狀病毒病相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及提作為公共衞生政策的基礎。

港大醫學院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資訊更新:
http://www.med.hku.hk/en/covid-19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圖左至右)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曾錦倫博士;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兼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總監高本恩教授;博士後研究員Dillon C. Adam博士;港大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眾健康)、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兼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教授;助理教授吳蓬博士;以及專職研究員黃婉婷博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