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港大醫學院利用金倉鼠動物實驗模型研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傳播模式 並發現或可解釋患者暫時喪失嗅覺的機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及病理學系的研究團隊利用金倉鼠研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或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發病機制和傳播模式。研究發現,倉鼠感染SARS-CoV-2後出現的病徵,與人類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後出現的輕度症狀相似;而受感染的倉鼠可以透過直接接觸或空氣將病毒傳播予其他倉鼠。這項研究不僅顯示該動物模型有助將來研究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和藥物的有效性,亦是全球首次利用動物模型研究SARS-CoV-2對與人類嗅覺相關的嗅覺上皮和神經元的損害,為部分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暫時喪失嗅覺提供了一個潛在解釋。是項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嚴慧玲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港大醫學院的核心設施——三級生物安全水平實驗室內進行一系列實驗。該實驗室設備完善,讓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可以迅速應對SARS-CoV-2大流行。研究發現,SARS-CoV-2能夠在倉鼠的呼吸道和腸道複製,引致肺炎和體重明顯下降。除了感染鼻上皮細胞外,研究亦顯示SARS-CoV-2可以感染倉鼠鼻粘膜中的嗅覺神經元,這發現或可為部分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暫時喪失嗅覺提供解釋。此外,嗅覺神經元所受到的損害似乎僅屬暫時性質,相關組織之後會快速修復。在傳播模式方面,感染 SARS-CoV-2後的倉鼠,可以透過直接接觸或空氣將病毒傳播予其他倉鼠,而透過被污染的籠子(污染物)的傳播效率則較低。此倉鼠動物模型將有助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干預措施(藥物及疫苗)的有效性,以及其傳播模式。
雖然研究團隊在受SARS-CoV-2感染的倉鼠鼻腔或糞便中,能夠連續至少14天都檢測到病毒核糖核酸(RNA),但卻只於牠們感染後首六天檢測到具感染性的病毒。研究證明,病毒可以由受感染倉鼠傳播到其他倉鼠的有效傳播期為少於六天,亦即指病毒傳播期與能否於受感染倉鼠體內檢測到具感染性的病毒有關,而非與「即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到的病毒RNA相關。因此,研究人員可能持續數週在受感染動物(和患者)中檢測到病毒RNA,但倉鼠(或患者)在病徵出現的一周後,通常已經無法檢測到具傳染性的病毒,因而不再具傳播能力。
嚴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與香港近期對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終止隔離準則吻合。」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臨床教授黎國思教授補充:「感染病毒後影響嗅覺的鼻粘膜上皮和神經元損害不僅可以解釋患者喪失嗅覺的機制,同時亦顯示,至少在動物模型中,感染所造成的嗅覺損害似乎並非永久性。」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嚴慧玲博士領導的團隊進行。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實驗室科學分部主任潘烈文教授、譚華正基金教授席(醫療科學)兼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以及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臨床教授黎國思教授。
該項目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流感監測與研究中心(CEIRS)(合同編號HHSN272201400006C),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參考編號:T11-705 / 14N)資助。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加拿大衞生部及世界衞生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港大醫學院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資訊更新:
http://www.med.hku.hk/en/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