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H5病毒生態和進化的重大轉變

Print

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學院)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H5病毒復發性爆發的起源和進化動態。由該學院副教授Vijaykrishna Dhanasekaran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揭示了H5病毒爆發的全球分佈變動以及新興疫情中心地理位置。研究發現禽流感在野生鳥類群體中的持續存在正在推動新病毒株的進化和傳播,強調改善流感病毒控制策略的需要,以減低未來的流行病爆發﹔此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首次於1996年在中國的家禽中出現,自2014年以來,野生鳥類中復發的H5病毒爆發的規模不時擴大和升級。由2021年起,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活動在全球範圍內加劇,令越來越多野生鳥類和家禽受到感染並死亡,同時也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構成威脅。然而,近期H5N1的病毒復興的起源、生態和演化,至今仍然未明。

研究方法、結果和意義
Vijaykrishna Dhanasekaran博士及其團隊利用2005年至2022年間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以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收集的流行病學數據,並分析超過10,000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揭露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爆發的起源和趨勢。

在2016至2017年反覆出現的的顯著疫情中,基因組分析顯示病毒譜系起源於亞洲;而2020年至2022年間從非洲和歐洲鳥類種群中識別出的兩種新H5病毒顯示,H5爆發中心明顯從亞洲轉移至其他陸洲。這些病毒株在傳播期間,通過與低致病性病毒變種的基因重組而演化。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系統動力學方法(phylodynamic)分析H5病毒的基因變化,揭示野生鳥類種群正在加劇H5病毒傳播,並擴大地理和宿主範圍,加速傳播速度,增加基因重組演化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有助了解全球鳥類種群對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傳播的重要性,同時需要持續執行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的策略﹔研究結果重申了各級流感大流行防範工作的必要性。

關於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和巴斯德研究所副教授Vijaykrishna Dhanasekaran博士領導,成員包括其三年級博士生謝若鵬;項目經理Kimberly Edwards;前博士後研究員魏小曼博士;助理教授黃淑珊博士及麥贊凌博士;及公共衞生病毒學講座教授及公共衞生實驗室科學分部主任潘烈文教授。

合作研究人包括悉尼大學悉尼傳染病研究所(Sydney Infectious Diseases Institute)及墨爾本大學Peter Doherty 感染與免疫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 Immunity)的 Michelle Wille博士;埃及國家研究中心Rabeh El-Shesheny博士;法國圖盧茲國家獸醫學院Mariette Ducatez博士;阿聯酋Human Link的Ghazi Kayali博士;以及美國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Richard Webby博士。

鳴謝
此項工作得到了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75N93021C00016)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獎項(1911955和2200310)的支持。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和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發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運動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人口精神健康、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加拿大衞生部及世界衞生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Team photo

港大醫學院團隊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H5病毒生態和進化的重大轉變。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右起):Vijaykrishna Dhanasekaran博士、Kimberly Edwards和謝若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