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發病趨增 幼童須留神 (Chinese only)

Print

劉浩然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


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感染所引致,主要感染人羣為兒童。發病時一般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脹、嘔吐或腹痛,以及「士多啤梨舌頭」的典型症狀。在19世紀的時候,猩紅熱的死亡率可以高達15-30%;自從衞生情況改善和使用抗生素治療後,死亡率已大大降低至少於1%。

香港的猩紅熱發病率過往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但是到了2011年,猩紅熱的發病率大幅度升高至接近過往的10倍。同期,廣東、澳門也有類似情況。英國、越南和南韓也陸續有趨勢上升的報告。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的團隊分析近年猩紅熱的流行病學特徵,發現幼稚園學童的發病率較高,其次是小學生,而男童比女童更易受感染。猩紅熱有明顯的季節性,12至1月有一個高峰期,其次是5至6月。現時,香港學童的發病率為每年每1,000人約2-3個個案。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最新數據,猩紅熱在2017年有再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全年發病的個案數目比2011至2016年的平均數上升超過75%。

猩紅熱可經由呼吸、咳嗽或打噴嚏所引致的飛沫傳染,傳染性高。現時沒有針對猩紅熱的疫苗,為減低感染的風險,學童和家長需多注意個人衞生,如勤洗手、避免共用個人物品等等。如出現猩紅熱的病徵,請盡早求醫,按指示服用抗生素,並留在家中休息。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8年4月7日>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