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同理心與溝通技巧對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 (Chinese only)

Print

談文憲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講師
 
因應本港人口老化及社會對基層醫療需求日增,政府於2019年起陸續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為區內長期病患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惟仍有部分患者感覺其自身需要未完全獲重視及聆聽,此現象正突顯醫護人員向患者展現同理心的重要性。海外研究發現,向患者展現同理心的醫護人員,能提升患者滿意度、增進醫患溝通和改善臨床果效。

透過了解和接受患者的感受、需求與經歷,醫護人員可更有效地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照護和治療,建立更穩固的醫患關係。舉例說,若醫護人員可向糖尿病患者展現同理心,並按照其個人需求調整治療計劃,就會獲得更佳的臨床結果。

透過文字記錄學習反思、觀察富經驗的專業醫護人員如何與患者溝通、接受有關提升溝通技巧的建議,以及角色扮演,都是有效培育同理心的方法。為此,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自1993年起開設「關心病人探訪計劃」 (Patient Care Project, PCP),讓醫科生有機會與長期病患者互動,並深入了解其患病經歷。計劃至今已發展成跨學科課程,讓修讀護理學、藥理及藥劑學, 及中醫藥學的學生都有機會透過跨專業團隊合作和以人為本的護理方法,為慢性病患者安排訪談,深入聆聽並了解他們的需求。PCP與香港多個非政府組織合作,讓學生可認識病人自我照護的潛在障礙,透過評估現有的社區資源,及觀察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學習妥善運用資源支持弱勢社群,在培育學生同理心的同時,更可訓練其溝通技巧,為將來接觸和服務患者做好準備。

綜上所述,將同理心和溝通技巧納入醫學教育,有助培育未來仁醫、讓他們日後可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護理,亦可確保患者的福祉及其對醫療服務的整體滿意度,促進醫患溝通與合作,建立更健康的社會。
 
<刊載於《東方日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