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處方」以人為本真正關顧患者所需(Chinese only)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高級講師
「社會處方」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醫療模式,強調關顧患者多元所需。它提倡醫護人員按病人情況「處方」參與烹飪課程、藝術活動、運動、心理健康社區服務等,透過連結社區資源,針對患者孤獨、營養不良、缺乏社交等非臨床問題,改善身心健康,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治療和重複就診。這模式特別適合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及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的香港,能有效紓緩公共醫療系統壓力。
「社會處方」的成功關鍵,在於「連結工作者」與患者共同制訂個人化方案,協助患者融入社區,獲得適切支援。現時,香港已有多間非政府組織如香港青年協會、醫護行者及賽馬會創新力量等率先推動相關服務。
為推動「社會處方」在香港實行,建議可在政府普通科門診試行,逐步推廣至地區康健中心,並將其納入公私營普通科醫生計劃,擴大服務範圍。大學培訓亦應加入「社會處方」、健康社會決定因素及以病人為本的照護理念。此外,建議加強「連結工作者」培訓,促進建構醫療與社區服務的橋樑,並與非牟利組織合作,加強支援網絡。最後,更可開發專屬應用程式或整合現有平台(如HA Go),集中管理社區資源,方便對接。
綜合而言,「社會處方」為香港帶來預防性、整全醫療新方向,有助減輕醫療負擔、提升社區健康,並促進跨部門協作,打造更有效的醫療支援體系。
<刊載於《東方日報》>